印度經濟近年來以令人驚嘆的速度增長,現今的印度有著世界一流的工業園區,有著世界頂尖的超六星級酒店,但印度同時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有世界最大的手工洗衣場,有25%以上低於貧困線的人口,有成群結隊的乞丐……印度嚴重的貧富分化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印度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去英國殖民侵略等外部歷史原因造成的貧困以及工農業部門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初級分化,種姓是造成印度社會貧富差距的最特殊原因,它是印度教社會特有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在理論上把人劃分成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另外,還有一個“賤民”階層,稱作“不可接觸者”。而這一制度,在印度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它貫穿著印度歷史的始終,影響到每一個印度教徒和印度教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印度教中,工作被分成潔凈的和不潔凈的兩種,它規定某些種姓或教派的人只能從事與其種姓地位相稱的工作,這種分工一直以來處於一個極其固定和僵化的地位,很難進行分流和變動。正是由於這種等級意識,使處在下層的人民沒有任何改變現狀的激勵,也就無法自發地打破貧富分化這一僵局。在這種條件下,印度的龐大的貧困數量就很難自發的減少,在長時間內,就會越積越多。
實際上,在印度現代化以來,尤其是獨立以來,印度的各領導人早已注意到印度的不平等問題,並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和改造。
著力解決貧窮問題。1947年8月14日印度脫離英國的前夜,賈瓦哈爾拉·尼赫魯在議會裏的發言曾明確提出,“結束貧窮、愚昧、疾病和機會不平等”正是印度正面臨並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的確,印度人口眾多,而且貧窮人口是大多數。而印度經濟不平等的問題關鍵就在於貧窮,如果不解決貧窮問題,就不可能解決貧富分化的二元經濟問題。尼赫魯把重點放在了農村,進行了土地改革、建立合作社、實施鄉村發展計劃等一系列嘗試。
然而,由於後面兩個措施的實施都必須以完成土地改革為前提,而土地改革在實際上並沒有被徹底的施行下去,因此這三個改革的措施都沒有完全達到預先設想的目標,因此農村問題也沒有完全徹底的解決,貧困問題也在不斷繼續。之後的領導人也在不斷的探索,希望能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從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到探索多種經營、產業化和出口強化的道路,雖然到現在印度仍有很大比例的貧困人口,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在消除貧困的問題上,正在逐步探索出一條較為現實而又有效率的解決道路。
限制富人的財產。十分有趣和獨特的是,為了使貧富差距不至於太大,印度在著力解決貧困問題時也會措施限制富人的財產。在農村裏,印度實行土地持有最高限額制度。實行這一制度有兩個目標:一是降低大土地所有者的持有規模,二是把超過限額的土地分給無地農業工人或小農。這一計劃的制定者認為,土地過於集中是不經濟和不公正的,通過使土地較為平均化,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更適合發展的需要。自從英·甘地1972年正式頒布新的土地最高限額法以來,這一制度一直實行至今。雖然由於執行等方面的原因,這一制度在短期內的直接影響並不明顯,但在長期內,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一制度的間接影響卻是“重大而深遠的”。
在城市裏,決策者也一度提出了城市財富最高限額的法令。當時,由於土地的需求增加,城市地價上漲很快,投資房產成為一種見效快的投機行為,也帶來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的不穩定。然而,這一措施對財產的界定是以住房的不動產為依據的,而這一指標又是十分片面的,它根本無法真正起到限制財富的作用,所以最終這一法令也被廢止了。
儘管這些限制財富的措施有的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但整體上看,仍然可以發現決策者在著力解決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使貧富兩個極端都逐漸向中間發展。當然,這種完全強制地限制財富聚集的行為對社會整體來說實際是一種十分無效率的行為,它可能造成有能力進一步發展經濟擴大利潤的人無法實現這一結果。
推進世俗化進程。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樣,印度社會傳統的一些價值觀,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所帶來的影響,與印度現代化是有著一些明顯的衝突的,也穩固了印度經濟不平等的問題,所以在印度的現代化以來,尤其是獨立以後,世俗化也成為一個印度成為一個現代國家重要的任務,甚至世俗主義與自由、平等、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一起,構成印度憲法的五項基本原則。
在解決種姓壓迫的問題時,印度作了許多努力,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推動各階層實現平等。同時,低等種姓為維護自身利益的鬥爭在解決這一問題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政治方面,低等種姓組織政黨、參與民主選舉,成為有力的社會壓力集團;在社會行為方面,越來越多的低等種姓人員理直氣壯地以平等的身份待人接物;在宗教方面,由於低等種姓對印度教社會長期歧視的不滿,由於社會殊俗化進程使選擇的可能性增加,大批的低等種姓成員改宗;在經濟方面,低等種姓也開始進入各種工作部門,參與各種勞動分工,積極改善著自己的經濟和社會地位。
資料來源:
杜月。印度改造貧富差距的啟示(2008.08.25)。:人民網-中國經濟週刊
花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