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次  在亞洲,擁抱印度 

                                         

對於我們將要擁抱的印度,毫無所知,藉由前人在長榮海外志工網站留下的點點滴滴,在那邊的生活,機構所做的大小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看完之後我開始刻畫自己要如何擁抱印度?這一個與我們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地方!


去「服務」還是去「學習」,真的是每一年都會討論的議題。彥宜老師已經在第一次與大家分享時提到,經由多次的經驗之後發現,去「學習」佔的比去「服務」來的多。而我們要去學習什麼?除了學習服務之外,我們還應該去學習思考為什麼在印度會這樣?探討源由,而不是只是一昧的服務。從一些曾參與過的前輩文章中都有提到這個重點,發現大家好像藉由老師的提醒之後,開始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有人說到去印度是給自己「重新思考」的機會,我非常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當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有著格式化的處遇流程之後,我們的想法和作為就會被侷限住了,我們會忘記當初的初衷,也會忘了當初那源源不斷的熱情,我們會少給別人機會,也會少給自己機會!剛好藉由去印度的機會,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其實是個很不錯的學習機會。


當我們踏在一個與我們極為不同的地方,我們不斷地說:「我們要去瞭解多元文化,擴展自己的視野」,沒錯,去之前我們總是這麼期待著。但,當你身處在那個環境裡,你會本能地對於別人的「搖頭」而感到失望;對於別人的「喇叭聲」感到厭倦!但當你發現別人的「搖頭」是表示認同;「喇叭聲」是在告訴你~我來了,你就會發現別人文化的可愛之處。其實我們難免會帶有我們原先的想法和價值去看別人,因為我們太習慣於這一切,習慣搖頭表示「不好」;「喇叭聲」表示「警告」,當我們起初是希望來瞭解多元文化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在無形之中隔起了一面大牆,看完了別人的分享之後,覺得自己一定要無時無刻提醒自己,對於不熟悉的人所有的表現,都不要太早妄下定論,因為文化是經由體驗才能夠瞭解,我們不應該讓自己有太多的刻板印象去面對那些對我們有善的人們!既然要體驗及認識他們的文化,有時候就必須要徹底~才能夠有深刻的感觸!所以要試著放下自己的顧慮,放下自己的界線,得到的東西會比自己想像中的還要多很多。


彥宜老師之前有分享到,當她在印度面對別人的乞討時,她會感到兩難。而我也在別人的分享中,看到同樣的例子,不過他的出發點是放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角度上,他提到:「給」的舉動是同情還是憐憫?是代表我們與他們角色的不同?但很可惜的是,沒有看到當選擇「不給」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些什麼?這真的是一件很兩難的事情,就如同我們在街上遇到乞討的人來跟我們討10元的時候,我們是揮揮手表示我們的冷漠然後離去,還是要給他10元表示我們的有善,亦或是問他為什麼要行乞?瞭解源由並提供他適合他的處遇計畫,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揮揮手然後冷漠的離去吧!就算內心掙扎我們會覺得我們如果給了是告訴他們~~行乞真的可以賺到錢,而變本加厲,就如同我們給了印度行乞的人一點好處之後,會聚集更多的人一樣,所以除了「不給」,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或者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樣的「兩難」?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當我在印度碰到這樣的事情時,我該如何面對?


最後,我看到一句我覺得很有感觸的話,「生命需要更大的移動,活著需要更深的感動」,看到這句話,突然感覺到生命的價值為何寶貴,而我們有幸可以參加這一次的海外學習,對我而言,除了豐富生命之外,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實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uswind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